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舞劇,整場演出都是舞者用身體語言講故事,從頭到尾一句話也沒有。很多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興沖沖跑進劇場,開始很激動,看到一半就走神,最后索性扯呼睡覺,一場精彩的舞劇就在睡夢中結束了。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開幕在即,觀眾們該如何欣賞舞劇呢? 7月8日,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重要配套活動之一—國際舞蹈大師課第二講在新疆師范大學開課。北京舞蹈學院教授,舞蹈文學創作與策劃人許銳講授了《跳躍于文字之外舞劇創意、結構與編劇》。 “話劇演員說一句"他是我舅",觀眾就明白。舞劇不能說話,怎么表達?舞者跳一個晚上也說不清楚"他是我舅"這事兒。”課堂上響起一片笑聲。“編劇該怎樣考慮?舞者要怎樣表達,才能說清楚故事呢?” 許銳拋出問題。 課堂上,大屏播放了世界經典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離別的一個片段。“大家看這段,舞者的表現方式不是傳統芭蕾中挺拔向上的,而是在向上的同時又有掙扎、下墜的感覺?因為他們的愛情在冥冥之中是承受巨大壓力的,用這樣的肢體語言來表述人物內心的掙扎就很準確。” 許銳引經據典,拿出許多視頻短片舉例,便于聽眾理解。 聽眾既有來自烏魯木齊的普通市民,也有來自師范大學音樂系、舞蹈系的學生,大家都聽的津津有味。不少非專業的普通市民在課堂上受益匪淺,更加客觀全面、深入細致地認識了舞劇藝術,算了踏出了“看門道”的第一步。 烏魯木齊市民李濤是舞蹈節的忠實“粉絲”,他今年已購買了三場舞劇的票。他說,能聽到大師講課,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以前看舞劇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看看熱鬧,今天聽了講座,眼界開闊了,對舞劇也有了新的認識,能看看門道了。他希望以后能多聽到這樣的講座。 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就讀的大一學生何詩慧說,能聽到老師的授課非常榮幸,課程很有意思。以前接觸的都是舞蹈,對舞劇的了解知之甚少,今天的課程擴寬了思路和視野,使我對舞蹈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今后的學習中,我會有意識加強在舞劇方面的知識積累。 本次舞蹈節上,許銳的兩部舞劇《紅高粱》和《戈壁青春》也將進行展演。當記者問及為什么選擇講今天這么題目時,許銳表示,本屆舞蹈節上展演的舞劇很多,我想就具體的作品講課效果會更好,接地氣,談創作的體驗也更為真實。 如何讓更多的普通觀眾走進劇場,更專業的欣賞舞劇?許銳認為這需要創作者和觀眾的共同努力。 他說,一方面,創作者要根據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欣賞方式去創作作品,但也不能一味迎合。要適當的關照中國觀眾在審美上的需求。中西方表現方式有差異,西方抽象和意向性的更多,中國觀眾對這種表述方式的接受還是有些困難。 “我們的觀眾更喜歡看故事、敘事性的、情感性的東西,創作者要對自己的觀眾審美習慣有一些關照。另一方面我們的觀眾要逐步提高欣賞水平,多看好劇,在一定程度上建構自己的審美就往前走了一步。兩方面一起來努力,對藝術的關注、欣賞就能進步。”他說。 許銳認為,我們今天身處一個傳媒的時代,信息大爆炸。有些價值是很獨特的,不會被湮沒。舞劇也好,舞蹈也好,傳統的藝術有她獨特的價值,希望在這個時代,還能有一些人堅持去欣賞和喜歡這些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