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喜歡林懷民的這個作品,答案平常:是修行。 如果還有人問我最喜歡這部作品的哪個部分,我會毫不猶豫:最后的加演——“耙地”。這個答案也不出奇。《紐約時報》的舞評就認為《流浪者之歌》最好的舞段就是這25分鐘,在每個城市演出時都有人流淚;林懷民自己也說 “我創作這部作品時沒打算要催淚,不知道為什么觀眾就哭了,也許每個人內心都有哭的理由,但沒機會釋放,這25分鐘就像剝洋蔥一樣把人們的內心層層剝開,擠壓的情緒都釋放出來了。”而我,相信看過的人都明白,東西都在這里,是歸零:一切的、所有的沒有什么可以留下,有的只是與時間同在的、當下的“耙地”,無盡的瞬間和瞬間的無盡…… 也相信當晚座無虛席的國家大劇院里所有的觀眾都與林懷民及他的云門舞集一起吟唱了各自內心的《流浪者之歌》,借著這個特殊的場,特殊的舞進行了一次魂靈的沐浴和求道之旅。 林懷民自己說:“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時間似乎也驗證了這個作品,《流浪者之歌》據說走過了18個國家,50幾個城市,演出了160來場,感動了無數的善男信女和沒有宗教皈依的、不分國籍的平民百姓…… 在這樣一個被世人公認的大作面前還能寫什么,靜默和冥想或許是更好的回應。如果要動筆,只能是求道者的一次心靈筆記,一個因《流浪者之歌》而起的些微生命共振和漣漪。 記得2009年的時候,林懷民獲得了德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當代舞蹈大獎的終身成就獎。該獎據說5年才評出一位,林懷民是這個獎的第二位獲得者。據說評審組對推選他獲獎沒有絲毫異議,原因是西方舞蹈家中沒有哪位當代舞編導能在如此緩慢的速度中體現出既是當代的又不失傳統內涵的獨特的美和思考。如果拋開攀附西方口味之嫌而單看這句評價的話,其實評價得十分到位。它首先是一個美學方面的評價,林懷民的作品不同于當下通常的舞臺視覺圖景,非常“慢”,慢的速度,慢出了獨特的美。其次是一個思想方面的評價:是當代又不失傳統內涵的獨特思考,這個評價稍嫌籠統,但值得琢磨。而這兩個評價在其作品里體現得渾然一體。 林懷民在劇場里呈現的《流浪者之歌》的確非常慢,慢到能讓觀眾察覺到演員的每一個動作變化,也因此靜到似乎能聽到舞臺上每個舞者的呼吸。因為這種近乎極致的慢,《流浪者之歌》跳離了紛繁現實的場景,打開了一扇透視生命的門,讓人停下匆匆行走的奔忙,進入了對生命的冥想和靜觀。舞蹈就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舞蹈了,動作也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動作,舞臺上的時間被盡可能地拉長,撐開,將有意識的、無意識的人體的呼吸、緩行和流動變成了一場儀式,一個仿佛被神秘力量推動和指引的靈魂儀式。慢慢的呼吸里,是意識和無意識的綿密涌動,緩緩的動作里,是求道者內心掙扎的各種欲。在這看似非常安靜和緩慢的作品里已經溢滿了靈魂的斗和痛苦的洗,并最終歸于無常、孤寂,去痕的耙地……生命的張力或者悖論也就在此得以揭示,經歷的最終化為無有,而沉甸甸的生命也正在于經歷…這個生命的指向最后歸零,過得去的是道,過不去的就是坎,過與不過都最終消失,最終歸零…… 作為作品,林懷民已經在其中敞開了自己,在其中展現的是自己對種種生命圖景的回望和理解以及面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其中的女子獨白,男人與稻谷的共舞,男女之間的欲望和關系,以及所有求道者內心的虔誠、痛苦、釋放和自由等等,每個觀眾都會感同身受,每個人內心的顛沛流離或者流浪都會在其中找到呼應。作為舞臺作品,舞臺上精妙的地方卻是整體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的處理以及因此而勾連出的人與神、人與生命和信仰之間的關系以及最終傳遞的生命態度,這個才是《流浪者之歌》存在的意義。從幕一拉開就突入觀眾視野的一個站在舞臺前側的僧人,他雙手合十,雙目微閉,一柱金黃色的稻谷從天而降持續不斷地澆灌在他的頭頂,他從頭至尾一直站在那里,那一柱稻米始終打在他頭上,是開啟、是洗滌、是修持、是唯一,這是一個時間的維度,一個無始無終的永恒佇立;而舞臺中間寬闊區域里的各種生命場景就因此與這個肅立的僧人建立了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動和不動的照比,作品因此而穿越或者超脫了具體的生命,得以展開更加深遠地對生命本身意義的問詢;在每一個段落或者段落之間,耙地人不時地出現,安靜地、不為所動地抹去舞臺上人們行走所留在稻谷上的各種痕跡,將其規整,還原,這個在時間上的打斷或插入引入了又一個時間的維度,如同神使,將人的痕跡抹去,將“循環”的意識烙印在舞臺上。于是,作品在這三者之間默默地對話和較量中豐滿地進行,寧靜也不寧靜,直到最后的加演:耙地人安靜地、專注地耙地,讓每分每秒都獲得了意義,也啟示了人們活在當下的要義,當然,那漂流的、孤寂的、滄桑的吟唱也在告訴你生命的秘密,因此,那鋪滿舞臺的稻谷也盡可以成為生命的風景…… 這是印象中云門舞集近年來的第三次北京演出,2007年林懷民帶來了兩臺作品,是對他幾十年創作的一次回顧,一臺小作品集錦,一臺《水月》,大致讓觀眾了解到了云門舞集的藝術之路和林懷民的心靈旅程。這次看到了《流浪者之歌》才終于領悟到為什么這個作品對林懷民本人和舞團而言那么重要。因為,從這個作品始,林懷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意義和自己介入舞蹈的路徑。也許對于專業圈子而言,這個舞蹈路徑的開啟恐怕更值得思考,那就是超越一切現有的各種身體語言和技術的陳規,去尋找身體以及文化本身賦予身體的涵義和生命的涵義。林懷民選擇了靜坐,選擇了中國書法、太極以及昆曲等等傳統中國哲學和文化滋養的身體和生命意義,由《流浪者之歌》之歌開始呈現,成就了他本人作為編導和人存在的價值,也給現代人提供了一次靜思生命的機會,給世界提供了一種東方的生命的價值觀和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