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亮麗風景線為何演變成“社會公害” ——廣場舞擾民引發的思考 周亮 何際峰 2013年的冬天,一場關于廣場舞噪音擾民事件一直在不斷升溫,有人做出了鳴槍、放藏獒、潑糞等過激行為來抵制廣場舞。曾幾何時,廣場舞還代表中國文化到歐洲一些國家作為文化年參加交流演出,一支支廣場舞隊曾是和諧社會的亮麗風景線,而今怎么卻演變成了 “社會公害”,令人感到詫異。廣場舞本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動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支持。但是現實中由于跳舞時音樂聲音太噪雜,影響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確實引發了一些的社會矛盾。有的城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法規,限制了廣場舞的時間和地點,有的志愿者甚至為大媽、大爺們買了耳機,跳上了無聲的廣場舞。從廣場舞噪音擾民這個社會現象,折射出社會發展中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其中,公民城市公共空間意識和公共素養淡薄,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組織缺乏長效管理機制是比較突出問題。如果能正確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利益訴求,筆者將從以上兩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思考。 問題一:城市公共空間意識和公共素養淡薄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以及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城市里出現了一個群體,那就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跳舞的大媽、大爺們。她們聽著節奏歡快的音樂,跳著簡單的舞步。在公園、小區、廣場這些城市公共空間隨處可見,他們興致勃勃、其樂融融地享受著舞蹈給她們帶來的快樂時光。 清晨,無論我們置身于公園還是廣場,都能看到有扭秧歌舞的,有跳彩綢舞的、有跳拉丁舞的……廣場舞的舞種比較豐富,舞隊少則十人,多則上百人。早晨,公園、廣場這樣的公共空間就是老年人的樂園,不同的音樂聲、不同的舞隊交織在一起,有時會讓人感覺像在逛廟會,非常熱鬧。傍晚時分,她們吃過晚飯,有時還會再相約到這里跳舞。在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人口密度較大,公共空間相對較小,有的小區周邊沒有公園或者廣場,大媽們就只能在附近的超市門口、小區里或者停車場跳舞。城市里特別是老小區,很多的公園緊鄰小區,很多人當時買房就是為了能享受到公園安靜的自然環境。這些年,城市的生活節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工作不是八小時,有時要加班、甚至有的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這樣的生活與老年人的生活節奏規律大不相同。城市中有限的公共空間資源,不同群體有不同的訴求,如學生要學習、居民要安靜、老年人想健康和適當地娛樂與社交等。這些訴求單獨來看都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個公共空間,就會不斷引發群體間的沖突。公共空間不是哪一個人的空間,也不是哪一類人的空間,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就需要全體公民要有公共空間的意識,共同自覺維護好這樣的公共空間資源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現在我們在公園、廣場、地鐵站等場所確實能見到很多不文明的現象,其實媒體報道的不文明旅游,不文明吸煙也是類似的情況,人們置身于公共空間,卻沒有這種公共意識,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基本素養。 政府不要只停留在制定法規的層面上,廣場舞擾民更需要依靠政府合理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讓老百姓真正能享受這些公共資源帶來的生活變化,城市規模的發展應該與城市公共空間和諧共融。這些年,受惠于經濟的騰飛,大到人口上千萬的大都市,小到幾千人的村鎮,形形色色的公共空間如“人民廣場”、“ 市民中心”、“城市廣場”等。無可否認,這些廣場彌補了我國城市公共空間不足的遺憾,但是有一些流于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在規劃設計上,對于公民的有效利用考慮相對較少。一部分公共空間疏于管理,設施損毀嚴重,有的環境臟亂,有的偏僻。這樣就需要政府部分多考慮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切實考慮到老百姓的現實需要,把有限的公共空間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現在,城市公共空間有些整體或部分已經出租給私人經營,像體育館、會展中心這樣的大型場所,只有在開展大型活動的時候,老百姓才可能有機會進入。大多數的時間是閑置或進行營利性的活動。政府應該把這樣的活動場所部分免費開放,作為非營利性的惠民工程一個項目,讓民眾來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特別是針對老年人要免費開放一些室內公共場所,讓他們能愉快地學習交流和鍛煉身體,享受晚年的幸福時光。 問題二: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組織缺乏長效管理機制 什么是社區?“社”是指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它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社區劃分方法多種多樣,但基本的劃分方法就是把社區分為——鄉村社區和城市社區。鄉村社區中,人們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是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鄉村社區也開展了從事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成為新型的“城市化”的鄉村社區。和鄉村社區相比,城市社區經濟、政治活動集中,以工業、商業、服務業為主。人們的居住和工作場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鄉村社區大得多。城市里的社區劃分主要是以街道、住宅小區為基本單位。城市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區里進行的,社區里的人們通過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就是人們對所在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廣場舞就是人們社區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大媽、大爺們通過跳廣場舞逐漸形成對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通過這樣的活動他們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形成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的親密情感聯系。 隨著老年人消費能力的不斷下降,城市里適合他們娛樂的項目真的越來越少。廣場舞兼顧鍛煉身體與精神需求,兼顧了便利和經濟,的確是一項非常適合老年人的活動。2013年第6期《舞蹈》第60頁,王海濤老師發表了文章——社區舞蹈的興起與群眾文化的繁榮。在對山東省的城鎮居民社區舞蹈的態度與動機的調查中:“ 40-60歲之間,城鎮居民選擇社區舞蹈的方式來提高自身健康和滿足學習舞蹈愛好作為第一需求,占有89%的百分比,大多數已經形成了學習舞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的正確觀念。”這份調查報告雖然只是針對山東省的做的一項隨機抽樣調查,但是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當前我國社區舞蹈的發展情況。 雖然近年來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城市社區的建設也有所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相對滯后,一些應有的設施和服務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一個成熟的社區具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服務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社區成員的多種需求。一個完善的社區應該有以下幾種功能:
有些社區確實有著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硬件設施,但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幾乎是空白。如此龐大的廣場舞群體,卻長期沒有得到社區重視,廣場舞基本上處于一種無序的發展狀態,大多是老百姓自發組織、管理和演出。社區缺乏相應的管理人員來協調他們之間出現的種種矛盾。如一個廣場、公園就有很多個舞隊,他們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高,混雜在一起讓人聽起來十分難受。社區應該有專門的文化管理員來協調處理這些問題,可以制定相應的時間表,讓他們每周輪流來跳不同的舞蹈,聲音控制在一定分貝以內。社區在精神文化建設上有很大的作為,現在城市里雖然也有一些老年大學開展藝術培訓等項目,但是身體條件、經濟狀況、路途等多種因素,只能滿足一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以社區為單位的精神文化生活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社區要充分利用好各方資源,把社區文化活動組織做為一件考核社區干部的重要指標。當前,我國部分社區本身是有活動中心,但是他們卻以各種形式出租給私人進行書法、晚托班、瑜伽館等營利性經營活動。有的公共文化娛樂設施也不適合老年人,跳廣場舞成了他們文化消費的最佳選擇,也只有在這樣的活動中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訴求。年紀大了退休在家,子女白天工作、小孫子要上學,他們無事可做,很孤獨。需要跳廣場舞來充實他們的生活。從王海濤老師的文章——社區舞蹈的興起與群眾文化的繁榮,現狀與分析的部分,其中談到場地分布情況、師資的狀況、服裝道具的配備與消費。其中的師資狀況不乏有退休的專業音樂、舞蹈教師、演員,又有出色的業余愛好者,大部分免費為廣場舞隊進行輔導。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社區里組織更多的專業老師進行科學指導。讓社區的教育功能、服務功能、安全穩定功能全面發揮作用,形成一種長效的管理機制,社區文化宣傳員,定期做好教育培訓,合理地組織好、規劃好廣場舞隊的訓練時間,化解社區居民之間的各種矛盾。讓大爺、大媽沒有后顧之憂,健康快樂地舞蹈。 綜上所述,廣場舞擾民是由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的事件,政府不僅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規范廣場舞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起舞;社區也應該發揮其長效的管理和服務功能,全心全意為大媽、大爺們創造好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公共空間的意識,帶著公共素養來起舞,相互諒解,才會有助于社區不同群體的和諧相處。 (原作者:周亮 何際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