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追求、挫折、親情……看完《炫舞天鵝》走出影院的一刻,還沒來及擦拭眼角的淚,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莫名地想起了《阿甘正傳》。影史經典《阿甘正傳》被譽為美國個人奮斗的樣本,并成為研究美國價值觀體系及社會結構的重要參照物。而脫胎于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之上的《炫舞天鵝》無疑可以看作一個中國家庭不斷發軔成長的史詩。
通常,電影語言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僅以當下為例,馮小剛的“馮氏喜劇”即為例證,《手機》洞悉傳統社會遭遇新媒體解構的尷尬,《不見不散》瞄準了風起云涌的“出國潮”,如此種種。而新銳導演余治林作品《炫舞天鵝》描述了一個有夢想的中國小女孩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斷戰勝挫折,家庭親情同期經歷升華的故事,選取的視角貌似無法再普通,但恰恰因為這個樣本足夠普通,故事也才更具有典型性。
這是一個帶有濃厚中國傳統觀念的四口之家,由一對父女和一對母子重組而成的家庭。李晶晶(戴佳佳飾)是一個酷愛跳舞的女孩,但卻遭遇曾為舞蹈演員的爸爸的反對,父女關系一度緊張。最終在晶晶的不懈堅持以及家人、友人的幫助下,爸爸同意了晶晶的選擇。其后,晶晶得到了舞蹈老師的幫助,在舞蹈的道路上展現出出色的個人潛質。然而就當所有人都以為晶晶的故事會一帆風順時,爸爸卻在一次意外中為救晶晶身故,只留下晶晶和繼母相依為命。晶晶在意外中被截去左腳,繼母則承受著失去丈夫以及親生兒子的巨大痛苦。最后,晶晶對繼母叫出第一聲“媽媽”,并在繼母、老師等幫助下重新起舞。
《炫舞天鵝》故意以晶晶追求舞蹈為主線,輔以晶晶爸爸思想轉變、家庭重組的情感微妙融合等小的線索,其中既有對晶晶追求夢想的大章節描述,更有對家庭情感升華的細節捕捉。有不少觀眾在觀影后拿這部影片與《當幸福來敲門》做對比,表明上看兩者不同的是在家庭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成就的過程中,《當》以父親為主線,《天鵝》是女兒為主線。而事實上則是,《當》展現出與《阿甘正傳》一脈相承的美國式個人奮斗的傳奇,而《天鵝》則是傳統的中國家庭結構及社會結構在新世紀的當下的重新解讀。
在大片來襲的中國當下影視,《炫舞天鵝》以自顧自的個人化及家庭化視角切入,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多久沒有關注社會化進程中的個體了?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電影迎來所謂的“黃金時期”,僅2010年中國電影通過審批立項的接近500部,最終上映的超過300部。
遺憾的是影片數量的增長并未帶來觀眾期待的種類增加,突出的表現在于展現中國當下社會情境與家庭生活的影片少之又少,而要說兒童電影,除去《喜洋洋》等卡通動漫演變而來的作品,更是寥寥無幾。所謂“窄眾大市場”,《炫舞天鵝》的個人化視角展現的反而是宏大題材,它不僅成為當下影片種類的重要補充,還有望成為分析新的社會時期研究中國家庭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樣本。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當下,“個體”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得到了愈來愈多的呼聲,“個體”的成長成為與社會和諧發展下的重要命題。《炫舞天鵝》以極具特征性的故事、巧妙的人物關系闡釋以及極具時代感的電影語言對這一命題做出了自己的解讀,同時也為新銳導演余治林貼上了鮮明的個人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