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英,女,苗族,丹寨縣排調鎮羊先村人。1965年8月15日生,小學文化。從2002年起至今在排調鎮協助家人制作蘆笙,為當地年輕人傳授跳錦雞舞技藝,同時還制作錦雞舞服飾等。多年來她將自己掌握的技藝無私奉獻,耐心傳教他人,深受當地群眾的贊揚。其主要代表作有:錦雞舞,芒筒蘆笙舞,銅鼓舞等民間舞蹈技藝,以及錦雞舞服飾制作工藝。2006年被貴州省民間藝人高級評審委員會評審為“中級工藝師”。 李金英說:“我八九歲時,寨子上每逢喜慶節日,大家酒足飯飽后,蘆笙手拿起蘆笙到寨壩中間吹跳,人們聽見后都紛紛加入。那時我媽張阿妮還年輕,才30多歲,她也經常參加跳錦雞舞。當我看見媽媽在跳舞時,就跑過去拉著媽媽的手讓她牽著我一起跳。那時我年紀還小,不懂事,無拘無束的。初學時說是跳舞,實際上是跟著走步,走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沒有人會指責你。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學會跳錦雞舞的。當然這也與媽媽平時的教育和影響分不開。 “我還記得,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有鞋子穿,就經常打著光腳板參加跳舞;那時候也沒有好衣服穿,后來能夠穿上了新衣服,心里就特別高興,于是就樓上樓下,門前屋后跳錦雞舞。稍大一點后,我就經常跟著媽媽到20多公里遠的外婆家去玩,那個寨子的人們也愛跳錦雞舞。當我看見人們在跳舞時,也去參加跳。經過各種場合的鍛煉,我的錦雞舞動作就更加成熟了。 “現在,我人到中年,仍然經常跳跳錦雞舞,我對這個舞蹈特別喜歡。為了將錦雞舞傳承下去,我有空時,就常常召集年輕人來家里,教她們跳錦雞舞,聽蘆笙曲;教她們起跳時的步法,換曲子時轉身回跳的動作等,讓她們把錦雞舞學好,世世代代傳下去。” 錦雞舞發源于貴州省丹寨縣排鎮調鎮境內,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穿超短裙服飾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部分苗族村寨。傳說,這支苗族的祖先原來住在中原大平原上,后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來到丹寨縣。在丹寨定居后,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饑度日。后來在錦雞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小米種,種上了糧食,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因此,錦雞就成了這支苗族人的命運吉星。于是,他們就仿照錦雞的模樣打扮自己,并模擬錦雞的求偶步態跳錦雞舞。 錦雞舞以“四滴水”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超短百褶裙,戴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后起舞,排成一字長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舞蹈動作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每跳一步,舞者雙膝同時自然向前顫動,雙手于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漫舞。 李金英除了組隊編排的“苗族錦雞舞”節目參加文化藝術節演出多次獲獎外,還制作了許多錦雞盛裝和精美的花帶等,她制作的錦雞原生態苗族服飾被國家民族博物館收藏,在參加2006年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活動中,分別榮獲縣級“原創獎”、“優秀作品獎”和黔東南州“最佳創作獎”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