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貴州省威寧縣板底鄉板底中學的學生在表演彝族“鈴鐺舞” 鼓點鏗鏘,銅鈴悅耳。隨著鼓點與銅鈴節奏,舞者翩翩起舞,時而萬馬奔騰,時而急雨過川——這就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彝族“鈴鐺舞”。彝族“鈴鐺舞”是源于彝族祭祀文化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烏蒙山區的彝族同胞聚居區。舞蹈無音樂伴奏,全靠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一動作。 起舞時舞者以腰部為軸心,腰腹前后左右來回旋動,雙手左右上下轉動搖鈴并揮舞彩帶,時而抬首后仰,時而方步前傾,時而下蹲,一走一停,緩急有序。隨著時代的發展,彝族“鈴鐺舞”的內容逐漸豐富。彝族同胞也將男耕女織、跋山涉水等生產生活的場景經過藝術化的加工融入其中。表演風格男子剛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組合,使原始粗獷的“鈴鐺舞”更加絢麗多姿、酣暢淋漓。 彝族“鈴鐺舞”不僅是彝族民間的舞蹈,更是展現彝族同胞民間習俗及歌舞藝術的歷史畫卷。目前,在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彝族“鈴鐺舞”已走入當地的中小學校,被列入部分校園的“大課間操”進行傳承。 新華網圖片 楊文斌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