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舞蹈藝術的殿堂,只須作一番大略的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一種舞蹈樣式與其他舞蹈“不合群”。這種舞蹈樣式沒有復雜的具體情節,甚至沒有情節,也沒有特定的人物關系,而是重在抒發一種凝聚的情懷,傳播一種風土習俗。它宛如詩歌中的抒情詩,是舞蹈家生活體驗的一種感情流露。或因有所領悟.有所啟示.有所沖動而產生的一種回響。這種回響的表達方式,有時是獨舞,有時是雙人舞,有時則是三人舞或多人舞(通常俗稱為集體舞)。這種舞蹈,就是舞蹈殿堂中的情緒舞。 既然稱之為情緒舞,那就有必要尋覓一下它所具備的特點。當我們熟知了它的特點之后.我們也就打開了欣賞的窗口。 情緒舞的主要特點,我們認為大體上有以下幾點: 一、情感集中。 情緒舞是以表現某種特定情感為基礎的。喜悅的感情,成功的興奮。勝利的自豪,節日的愉悅,都是產生歡快的情緒舞的機緣。我們較為熟悉的彝族舞蹈《快樂的羅嗦》,就濃縮了彝族青年男女熱烈相愛的感情。舞蹈通過熱烈的音樂氣氛,快速單一的動作,即雙手前后擺動,雙腳交替踏步,描繪了他們豪爽歡快、熾烈紅火的激動之情。另如《銅鼓舞》,以彝族人民那種特有的舞蹈動律和節奏.側重隊形畫面的整體變化和由穩健到激昂的情緒發展,將舞蹈逐步推向高潮,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使我們形象地、親切地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奔放而熾熱的感情。佤族舞蹈《高格龍勐》,則以人們不多見的甩動披在肩上的長發為基本動律.組成了頗具特色的風情畫卷,展現出了佤族姑娘自豪而爽朗的心理素質,以其熱烈的、青春的活力。使觀眾激奮,令人們稱道。 二、接近生活。 人民生活是藝術創造的唯一源泉,生活之樹常青,舞蹈藝術長盛。但是,并不見得一切生活現象都可以跨入藝術之門·情緒舞要求它所表現的生活面.比之其他舞蹈有更嚴格的選擇。否則,跳了半夭,高興一陣,或憂傷一番,都不知其所以然。這樣,欣賞者就只能因費解而掃興。舞蹈家們正是注意到這一點,往往在創作或表演這類舞蹈時。特別要求接近生活。 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瑪表演的《盅碗舞》,就是以節日和慶典為背景·展示了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感情。她手拿盅,頭頂碗,伸展雙臂,似乎穿行于歡樂的人群中,又象是漫步在遼闊的草原上,她舞姿優美,技巧嫻熟。節奏鮮明,表情細膩,那一連串的快速“碎肩”,恰似一片清脆的歡歌笑語,從心底奔涌而出。曾有人贊揚她的雙肩會說話,這是并不過份的。當舞蹈結束之際·她以敏捷的動作,跪地的姿態,把頭頂上的碗取下伸向觀眾,儼然是向人們送來醇香的美酒,同慶佳節,共享歡樂,純真地反映了蒙族人民憨厚的生活情趣。 還有維吾爾族舞蹈家阿依都拉表演的《摘葡萄》,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她穿梭般地來往于葡萄架下,忽兒前行,忽而后退,時而窺視,時而思索,在清脆、強弱、快慢的手鼓伴奏下,好象是在同即將成熟的葡萄竊竊私語。特別當她兩次品嘗葡萄,先酸后甜的傳神表情,充滿了生活的真情實感,似乎把我們也帶到了茂密的葡萄園中,身臨其境地體味其豐收的快慰。 三、單一而不單薄。 一般地說,情緒舞適合表現單一的情緒,這是由它篇幅短小的特點所決定的。一個只有幾分鐘的情緒舞,容納過多的情感變化:不僅是它所不能承受的,即使是承受下來,也無法得到充分表現。否則,它就不是情緒舞,而是情節舞,或小品舞蹈,甚至于成為小型舞劇。那么,局限于單一情緒的情緒舞,是不是會顯得單薄而枯燥乏味?顯然.這個擔心是多余的。我們的舞蹈家恰是在單一中寫出了好文章,嶄露了藝術上非凡的造詣。 在朝鮮族舞蹈家崔美善表演的《長鼓舞》中,她以流暢舒展的舞姿,抑揚頓挫的節奏,富于雕塑美的造型,以及那細微的動津——手勢、聳肩、呼吸、眼神“一動與靜、快與慢、放與收、進與退,構成了和諧的舞蹈美的韻律,塑造了一個樸實、嫻靜、端莊的朝鮮族婦女的典型形象。 贏得人們一致好評的《豐收歌》,則是抓住了勞動生活中揮汗收割的情景,用富有江南風貌的舞鐮刀和汗巾的動律,通過整齊劃一的舞姿和隊形變化。塑造了一群豪情滿懷的江南婦女形象,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情緒舞從“抒情”的意義上講,不僅可以抒發優美恬靜的柔情,也可以抒發龍騰虎躍般的豪情。諸如反映杭日游擊隊員英勇斗爭的《大刀進行曲》,表現藏族民兵生活的《藏民騎兵隊》,蒙古族的《馬刀舞》等等,都是以豪邁、剛勁而富于民族氣質的舞姿,在刀光劍影的群舞構圖中,刻劃了英雄的群象,為人們所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