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禹彤診療:編舞者基礎問題十一 “讓動作出其不意” 學生問:在編舞時,很想讓動作要出其不意,可是在作業里卻因此出現了不合理的動作轉換現象。 作答:所謂動作的“出其不意”,一定是建立在順意、順勢的基礎上,在情理之中。從編動作的層面上來說,這個“情理之中”就是指動作之間的關系是否具備邏輯性、合理性。那么,何謂邏輯性?就是在動作的關系中需要有“詞、詞組、句子、句式”,然后是“段落感及對比、襯托、比例關系”被構成;何謂合理性?就是把所要的邏輯元素和關系進行編創得當,其得當的概念,又是指編導拿了何樣的“東西”做動作動機、樣式,然后編的對象及一切發展關系都是由此形成及擴大。簡單的說,就是不管走(編)的再遠,都是有圍繞性和目的性的,它是一個“東西”的關系、發展及狀態,而非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亂拼湊。那么,“出其不意”的概念和狀態,首先要在這樣的大范疇里。如果拋開了這個大前提,把事物都孤立起來看,一味追求“出奇”,那它一定是低級的、不合理的,也許反倒弄巧成拙。 再者出現“不合理的動作轉換”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出在對技法理解的誤區上。任何技法都是手段、方法,它的意義就是要使作品構成并達到好的狀態,如果說用了技法,卻使編東西倒不好了,那么一定是你對技法有誤解或根本就不會用技法呢。其次,大概就是在動作時身體不順力。比如左手為啟動發力由左往右掄一圈,當這個力發出去后,身體便要感受那個力所帶出的動勢,在這個前提下去產生動作。如果是力還沒有運行完,就硬生生的斷掉,出現的自然就是怪的、不合乎“力”邏輯的動作。 那么,怎樣才能造成動作的“出其不意”呢?首先,其概念是在順意、順勢的基礎上,在情理之中的動作組成一系列關系時,常常的有視覺亮點,這個亮點不是亂杵動作,故弄玄虛,而是有動作的互動性質造成在視覺上的“陰陽”的動作關系,陰為陽服務,而好的陽的呈現一定是由于一系列的陰做了鋪墊及構成而突出了陽的可能及性質。這就好比“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好女人”。如果在回到動作的運作基礎的“力”概念再分析,其一、編動作時真實地遵循力學,順力而行。讓力進行循環:發力-借力-再發力的力運規律,并且必須知道運用的是何力,它是否真實的被用和用的狀態以及身體與力的客觀存在。其二、運用“反向”意識,當觀者的視覺跟著動作的陽性動勢及力的方向狀態時,突然地改變運動的方向及陽性的明線狀態,說一個簡單的白話就是:“向前、向前、一直的向前,當就要成為一種視覺定視時,突然的換招停下、向右、在向后,再繼續向前……”可能在視覺上就存在了“不定視”。總之,一旦動作構成于“慣性樣子或韻律不變”,可能就會視覺疲勞也。其三、關注力在身體內部的流程,運用“時間差”,在視覺上得到一個空隙,這時的動作就非常的陰性化,觀者也是一個“等待瞬間”,這時在視覺上暫無傾向性,突然啟動力,觀者得到的視覺效果就會是出其不意的。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是可以記住的:“力要順著走,動作在視覺要常常逆著走。”其四、盡可能地拋開常見的動作連接方式,大膽嘗試身體不同關系的搭配和運動。也就是說,經常可以尋找一些身體不易“順”起來的動作,尤其是在常見的動作形態中運用不常用的連接動勢或樣子,視覺上就會給觀者造成不雷同或陌生感,可能出其不意就在了其中。 當然,以上是針對編動作的基礎方法,如果從作品意味性及言說性的角度來說,那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出其不意”的概念就不僅僅是面對動作,因為此層面已“不再是話題”的事了,而編導的意識就要放在結構的角度,從作品的整體意象及構成關系上面對“陰陽”的出處及用處,以作品的語言表達點為概念做安排及編創“出其不意”的方式了。 萬禹彤 201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