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在不斷的發展; 舞蹈進入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里,也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隨著鑼鼓點在扭"秧歌"、有的跟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跳"迪斯科"、還有的人在優美的旋律中跳著自編的"健身舞";晚間,在劇場可以欣賞到舞蹈或舞劇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廳或聯歡會去跳交誼舞;節日期間還可以在一些公園等旅游點舉力的"游園花會"看到各地的民間舞蹈表演;如果有興趣和需要、你還可以到各種舞蹈訓練班學習芭蕾舞、民間舞、國標舞……來提高自己的舞藝。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但是,這個人體動作,必須是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舞蹈化了的人體動作。另外,屬于人體動作范疇的藝術也有許多種,如雜技、啞劇、人體雕塑、韻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別的人體動作藝術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觀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另外,由于人體動作不停頓地流動變化的特點,它必須在一定的空間(舞臺或廣場)和一定的時間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和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此,它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舞蹈欣賞,就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人們進行舞蹈欣賞這種舞蹈的審美活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識能力,舞蹈欣賞活動才能正常和順利的進行。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所以,我們了解舞蹈藝術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系、舞蹈形象構成的各種因素,及其產生的過程等,就非常必要了。在前面我們曾談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現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從舞蹈作品訴諸于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藝術創作中的排他性思維 當前,舞蹈已從狹小的舞臺上走了出來,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社會生活中最為活躍、最為普通的一種群眾舞蹈文化現象,這一群眾舞蹈的形式多種多樣,是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對舞蹈的積極渴求和廣泛參與的結果。因此,它是整個社會心理通過社會生活形式的生動反映,也是同專業藝術家馳騁的藝術舞臺相呼應、相對應的一個更大舞臺,體現了社會風貌和社會文明的程度。可以說群眾舞蹈展現出來的各異的群體精神面貌,既是人們相互關照、相互依存的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在社會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饋中彼此交流、產生共鳴和溝通、完全融入于社會文化性、娛樂性的沖動與審美心理特質之中,并在交流互應中體驗美德與激悅,使心靈得到一種美好感受與升華的一種群眾的體驗。 人類文明離不開文化的傳承,而通常我們把文化概括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簡言之,物質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而精神文化則是人類生存的樣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們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無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疇中的一個藝術門類。舞蹈藝術以超越審美活動陶冶人們的心靈,塑造人們一種超越的人生境界,賦予人們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發揮舞蹈藝術功能的社會價值,旨在為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建設先進文化、借藝術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團結人、教育人、服務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藝術功能在形成一種全社會廣為傳播、全民參與的文化現象時,它必將能承擔起建設和諧社會的新使命。 上海師范大學舞蹈系10級舞蹈班 張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