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學中影響舞蹈表現力的因素問題,舞蹈學界目前主要分為先天影響因素和后天影響因素兩個方面的爭論,我們下面展開分析。 (一)先天因素 部分學者認為,舞蹈表現力是具有先天遺傳性的,是與生俱來的。如,父母從事舞蹈事業的學生舞蹈表現力比較突出,少數民族的學生舞蹈表現力也比較突出,這與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我們形容蒙古族、藏族的孩子“學說話時就學唱歌、學走路時就學跳舞”,這種能力是具備了一定的遺傳基因的。另有學者認為,先天只是一個能力傾向,主要還是靠后天的努力形成的表現力。如有些進校時舞蹈表現力很突出的學生到畢業時卻表現一般,當然,這與學校的舞蹈教育和自身的付出有關,通過人的奮斗和努力改變先天的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氣質類型是學生所具有表現力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具有黏液質型的學生平時能持之以恒地堅持訓練,舞蹈表現時能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而多血質的學生情感豐富而富有感染力,條件反射易于建立,他們掌握舞蹈動作技能的速度快。由此可見,舞蹈教師在挑選舞蹈學生時,應以黏液質和多血質結合型氣質類型學生擇優選錄。 (二)后天因素 首先是家庭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出生在舞蹈之家的學生和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學生之所以舞蹈表現力能力強,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生長環境、生活習俗和民族文化背景的重要影響。但是,舞蹈表現力的能力通過后天的培養也是能夠形成的。如我們提前為孩子對這些能力進行培養,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舞蹈培訓,從小時通過電視、光盤以及欣賞各種舞蹈節目來培養他們對舞蹈的興趣,在筆者所教過的學生中這種家庭的學生還占了相當的比例。 其次是課程設置的問題。課程設置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應隨著人們審美觀的改變而有所調整。要樹立全新的舞蹈教學理念,以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為本,由“教”向“學”轉變,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才能很好的提升學生舞蹈表現的能力。筆者在教學中曾經看到兩個教室學習的學生態度和熱情完全不一樣的現象,一個教室是教授民間舞,由于教師教學內容沒有創新,也過于陳舊,學生學習沒有熱情。而另一個教室教授的現代舞,由于編排新穎、充滿現代感,加之教師內心情感很好的抒發,以及激情動聽音樂的感染,學生表演非常投入。因此,對民族舞如何進行創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值得我們舞蹈教師認真思考。而現代舞等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我們課程設置應將反映思想變化的課程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在舞蹈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呈現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展示編創能力上。 再次是教師的影響。一些年輕的教師由于沒有很好的樹立對舞蹈全身心投入意識,導致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也沒有制定終身學習和知識更新的規劃,專業水平滯后于舞蹈教育的發展,也對當今學生理解能力強、接受能力快,個性獨立、思想活躍、富于挑戰等變化沒有作深入的調查,而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有些老教師“吃老本”,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創新精神,與學生在交流上產生代溝。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是當務之急,教師的綜合素質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各種知識獲取的能力,也包括獲取舞蹈表現力的能力。 最后是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的影響。其一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變化,由原來對舞蹈的熱愛轉變為擔心畢業后就業,在舞蹈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很容易厭學甚至退出;其二是學生內心對主動性學習的渴望、在日常教學中又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加之教學的種種缺陷,這種錯綜復雜的教學矛盾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心態;其三是舞蹈學習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大運動量的訓練使學生產生一些傷病困擾而導致厭煩訓練,這是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如果我們教師不能進行及時進行疏導和溝通,將會給教學活動帶來及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 (一)確立舞蹈藝術表演教育的目標 舞蹈教學不是單純的培養學生的表演技巧,而是要對學生進行舞蹈動作與情感對應的體驗能力和舞蹈意向和想象對應的體現能力進行培養。 首先,對學生舞蹈動作與情感對應的體驗能力培養。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讓學生掌握肌體的力學技巧動作,應當對特定風格的人體動律及其情感對應進行努力挖掘。在舞蹈教學訓練時,要將一系列的形式不同、節奏不同的舞蹈動作與相應的情感表現相聯系,通過逐步積累的舞蹈體驗,使學生慢慢形成舞蹈與情感的對應經驗的聯想、聯動和聯感。 其次,對學生舞蹈意向與想象對應的體現能力培養。我們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自身已有的動作與情感的聯想,并結合學生對訓練學習內容的掌握和審美知識的擁有來展開。我們培養學生的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使受教者發揮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并主動地參與舞蹈藝術形象創造的過程。 (二)確立舞蹈藝術表演教育的方法 首先,強化學生的肢體訓練。為使學生掌握舞蹈的表現手段,在肢體訓練的同時,應進行根據節奏的快慢、強弱、肢體在空間不同方面和高度形成的各種不同速度、幅度、力度、流暢度組成的律動訓練,如:輕滑、雀躍、頓促,雄壯的各類舞步,富有變幻的,優美多姿的手臂動作,挺拔、靈巧,有力的腿部動作以及或彎或擰的軀干動作等,使學生在這些仰俯屈伸,起伏跌宕,剛柔相濟、舒疾交融的律動中,掌握人體多種表現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舞蹈表現功底。 其次,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舞蹈想象能力是舞蹈最重要的創造能力之一,只有靠舞蹈表演者的豐富想象,才能激發表演者來自心靈的表演激情,也就是說,沒有舞蹈表現的想象就不可能具有吸引力。因此,舞蹈演員的藝術創造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想象力,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意啟發、激勵學生大膽的幻想和想象力的培養。 (三)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把原來單純的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從“傳授灌輸式”教學向“參與式”教學轉變,努力嘗試將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范例教學法、探究發現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例如,在教授藏族民族民間舞時,以情境教學法的方式,引導學生。教師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藏族記錄片的方式,暢游西藏。通過學習舞蹈語匯,親身體驗藏族的民俗、民風和特殊的感情表達方式。 另外,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師需要敏銳地觀察學生,及時發現學生在舞蹈表現力中存在的問題,對那些在舞蹈表現力上表現得信心不足或缺乏興趣的學生,切不可放任自流,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事業心感染學生,及時溝通,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幫助學生從狹隘走向廣闊,促進學生舞蹈表現力主動提高。 (四)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 首先,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授新中國古典舞時,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了解新中國古典舞的來龍去脈,服務于教學,能把知識活化,能在科學體系中游刃有余地把握自己講授的學科,能展示知識本身發展的無限性和生命力,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育人并且傳承舞蹈文化。 其次,教師應具備精深的專業能力。舞蹈教師應具有精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不但舞蹈動作標準、規范,而且具有簡潔明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清楚地解說每一個舞蹈動作的名稱、技巧、力度,還能編排舞蹈動作,使之連接自然,組合巧妙,傳情、達意;具有深邃的審美能力,藝術欣賞和鑒別能力,能夠及時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舞蹈表現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參考文獻: [1]李美虹.談普通高校舞蹈專業學生的舞蹈表現力[J].大眾文藝,2010(3). [2]李福順、黎艷彬.舞蹈教學中如何在規范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表現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7). [3]公蘭英,洛毛措.影響中國舞蹈演員表現力的自身因素研究[J].大舞臺,2010(9). [4]秋葉.為舞蹈藝術插上飛翔的翅膀——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舞蹈表現力[J].大眾文藝,2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