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那些走街串巷用橡皮泥做西游記人物的手藝人和用糖稀做小糖人的手藝人旁邊,總是圍著一群兒童;還有那些只要一副竹板做道具和一條板凳當舞臺的說書人,那些民間戲團的演員也會在廟會的一角賣力唱戲…… 在媒體不甚發達,電視還是稀罕物的時候,這些民間藝人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啟發著幼小的心靈,是很多孩童對藝術、對世界的啟蒙。 在西藏,歷史和文化不斷積累中,也有從事卓舞、雕刻、藏戲等等這樣的民間藝人,不斷豐富著人們的生活。他們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媒介,雖然也遭受著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但是很多藝人由政府、社會以及民眾不斷給予他們支持,不再在艱難的生存中掙扎,而是以一種新的姿態走向明天。本期,我們選擇了部分人,帶領大家認識一下這個群體。 如果不是提前約好,在位于達孜的桑阿寺門前的茶館里碰見穿著普通衣服尼瑪次仁和邊巴,你絕對不會想到他們是兩位跳“卓舞”的民間藝人。 采訪中最糟糕的情況是語言不通。尼瑪次仁和邊巴是甜茶館的熟客,漂亮、普通話又很好的老板娘也非常了解卓舞的情況,老板娘倒成了被一直追問的采訪對象。 “卓舞”在藏語中被稱為“腰鼓舞”。“卓”意為吉祥,一般在重大節慶活動中開場、謝幕時表演。對卓舞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公元八世紀中葉,第37代藏王赤松德贊在一些佛教大師的協助下,在雅魯藏布江北岸興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時,白天工匠們辛辛苦苦修建的墻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毀掉。為了迷惑鬼神,佛教大師從工布地區邀請了卓巴七兄弟,也就是跳“卓舞”的演員,跳“卓舞”來鎮魔,從此“卓舞”就在這里盛行開來。 傳說很美好 在達孜,卓舞是從阿古登巴身上演繹出來的故事流傳開來的。 阿古登巴從桑阿寺附近的債主那里借了2800斤麥子,假裝是種地的麥種,而實際上他把這些麥子分給貧窮村民,于是他想找一個不還債的辦法,阿古登巴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想用“卓舞”來還清所欠的“卓”債。卓,在藏語中是麥子的意思。 阿古登巴從夏天就開始精心準備,開始做跳舞用的道具,用心排練,等到秋收季節,債主找到阿古登巴,提醒他還債的時間快到了,阿古登巴信心十足地說會按時還清的。 有天,阿古登巴跑到債主面前問,能不能用“卓舞”來還清所欠的卓債,債主聽了,沒聽出問題,便答應了。阿古登巴挑選了日子,把債主和周圍的群眾請到桑阿寺的大院里,他跳了一天的卓舞,債主和群眾看著阿古登巴的精彩表演,高興地夸他跳得很好。于是,阿古登巴以為已經用卓舞還清了卓債,就離開了。 但是債主沒意識到,又來催阿古登巴還債。阿古登巴說,在寺院里我跳了一天的卓舞,并且各位債主答應我用卓舞來還清卓債,你們還夸我表演的精彩呢!債主無言以對。從那個時候開始,卓舞就在達孜那個地方流傳開來。 尼瑪次仁對卓舞的舞蹈動作意義的解釋也完全契合這個美好的故事:“跳卓舞的每個人的手勢是不一樣的,并且每個手勢都有一個名字。舞者隨著手勢嘴中念念有詞,大意是上天啊、龍王啊、天地間的鬼神啊,由你們證明,今天還了債主的‘卓’。” 現實有點無奈 在茶館聊完卓舞相關的內容,我請求尼瑪次仁穿上跳卓舞的服裝,跳一段,讓我們看看。尼瑪次仁家里放糧食的倉庫存放著好幾個大箱子,里面放的是跳卓舞和藏戲用的服裝、道具。 他和邊巴兩個人抬出兩個箱子放在陽光燦爛的院子里,然后一人穿上跳卓舞的衣服,一人穿上藏戲服飾。穿著跳卓舞服飾的邊巴腰間系著一邊被老鼠咬掉五分之一的鼓面的腰鼓,這裝束跟被稱為“腰鼓舞"的卓舞是如出一轍的。由此基本可以確定,達孜的卓舞是西藏傳統卓舞的一支。達孜一帶農業較為發達,或許歷史上的確存在過相關借債又巧妙還債的事件,樂觀的老百姓就編造了這個故事,當地人關于卓舞起源于阿古登巴的故事是個美好的傳說而已。 2013年和2014年兩年,當地政府給予了尼瑪次仁和邊巴等這些卓舞、藏戲表演者共4萬元人民幣,以支持他們的民間藝術活動。領頭人尼瑪次仁購置了一批新的卓舞和藏戲服裝,因為要組織當地人,尤其要吸納年輕人到表演隊伍中來,要有實際的經濟收入,他們才肯賣力地學習和演出。一套藏戲或卓舞的服裝的購置費用在1000至1500元,一個演員每天的工錢60至100元。如果在一些較遠的地方演出,還要租車拉人和裝備,這些都需要錢。目前政府每年給予的2萬元的支持遠遠低于他們的需求。卓舞和藏戲的演出團隊要有30人左右,才成規模。目前,尼瑪次仁和邊巴他們只能穿著不太合身的舊衣服,排練和演出。由于經費緊張,演出的機會也不多,每年桑阿寺的法會活動或政府舉辦的一些大型活動,他們才會組織人員排練演出。 尼瑪次仁說:“我們希望政府、社會能給我們更多的支持,這樣我們就可以召集更多學習能力強、動作協調性好的年輕人來跳卓舞,藏戲也能發展起來。”目前尼瑪次仁他們所跳的卓舞,是他根據小時候的記憶,重新編排起來的。會跳卓舞、演藏戲的老人已經去世的去世,不能動的不能動了。如果再不做點什么,這些民間的傳統藝術,不管當地人怎樣演義著它們的起源,或許很快就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