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演員:與“白毛女”原型一起生活 《白毛女》編導之一程代輝已經年過八旬,身在北京的她,特地趕了7:00的火車來到上芭參加這次“聚會”。參加《白毛女》的創作時,程代輝只有30歲出頭,而當時的主創基本都是上海舞蹈學校的教職人員。 接到創作芭蕾舞劇《白毛女》這個任務,程代輝心里“既高興,又忐忑”。當時上海舞蹈學校的教學基本都是參照蘇聯芭蕾學校的模式,能夠讓西方的芭蕾藝術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嘗試。然而,想到當時的主創都沒受過系統的編舞訓練,程代輝心中不免有些沒底。“當時工作日上課,周末則用來編舞,有時候走在路上甚至做夢的時候也在想舞蹈動作。”主創們的全身心投入獲得了回報。1964年,《白毛女》在第五屆“上海之春”首度亮相便受到廣泛好評。 舞劇《白毛女》也為演員們帶來不少寶貴的體驗。“為了體驗白毛女的艱辛,我們甚至去四川拜訪了白毛女的原型羅昌秀,并且與她生活了一段時間。”老一輩“喜兒”余慶云回憶。有意思的是,當舞劇《白毛女》紅遍全中國,各地的歌舞團都紛紛派人來學習。面對幾十個“白毛女”,擔任老師的余慶云只能以“廣東白毛女”、“陜西白毛女”來稱呼大家,場面十分有趣。 青年演員:技巧過硬,情感細節仍需加強 過去,為了體會角色的情感,融入劇中情節,老一輩的《白毛女》演員們都要下農村干農活,體驗農民的生活。不僅如此,由于對于中國傳統元素的介入,《白毛女》演員們甚至還要接受戲曲、體操方面的培訓。比如,為了演好其中的不少打斗戲,男演員們便找來體操老師,紛紛練起了在地上翻滾的“毯子功”,呈現效果十分理想。 “所處的時代不同,青年演員很難完全了解當時的情感。”凌桂明是上海舞蹈家協會主席,他同時也是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他認為,幾代人下來,《白毛女》的演員們各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了,技術更是青出于藍,然而對于一些情感細節的表現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此,程代輝建議年輕演員們不妨多進行一些民族舞方面的訓練。“青年演員們習慣了古典芭蕾的優雅程式,上身動作還有一些僵硬,對于那些民族元素極強的元素就拿捏得不夠到位。不妨多加強一些民族舞方面的培訓,將肢體的張力打開,情緒的表達才能更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