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村寨的獨特舞步 今年70歲的彝人吳興進老了,滿頭蓬松的銀發,臉上已布滿了老年斑和深深的皺紋,走起路來也不利索。 然而,說起格拱組的彝族海馬舞,作為當地年齡最大資歷最深的傳承人,做了30余年海馬舞“馬頭”(隊長)的他,頓時滔滔不絕,示范起動作來也是一套一套的。 說話間,他搖身變為一個馬郎準備駕馭一匹“烈馬”:頭系黑色圍巾,身穿藍色長袍,手持馬竿(兩端系有紅花的竹竿)。另一人則穿著同樣的服飾,腰間前后分別套上紅色的馬頭和馬臀,似乎一匹活靈活現的“烈馬”就要馳騁沙場。 “咚、咚、咚……”厚重而沉悶的皮鼓擊打聲響起來了。 馬郎單腳起跳,“烈馬”隨著馬郎的動作以及伴奏的聲樂瀟灑舞動,隨之發出的,還有馬頸上鈴鐺的“叮當”聲。 突然,伴奏的鑼、鼓、鈸聲響變得急促起來。 馬郎興奮了,“烈馬”也興奮了,馬郎踮步跳開,“烈馬”隨即跟上。而馬郎步伐與動作越來越急,似乎發了性子的“烈馬”也當仁不讓,緊緊追隨著馬郎仰天咆哮。 一陣變化多端的急劇表演后,伴奏聲漸漸弱了,馬郎緩緩停下腳步,汗流浹背的“烈馬”似乎也沒了脾氣,慢慢站定,像是被降服了。 卸下裝備,氣喘吁吁的吳興進不得不承認:“人老了,跳起來費勁兒。”
在格拱組,提及海馬舞,村民們的話語里洋溢著自豪:“我們得了很多獎,其他很多地方不會跳了,而我們還有人會跳。” 作為海馬舞表演者屢次登上舞臺的吳興進,他覺得最大的成就則是將傳統的海馬舞進行了改良。 1982年,在他和隊友們的努力下,將扮演烈馬的人由2個增加到4個,之前沒有伴奏,就增添了鈸、鑼、鼓伴奏各一人,現在隊伍是8個人,舞步和節奏更為激烈,海馬舞舞臺效果得以提升。 當地另一位海馬舞傳承人柳應文,曾帶隊演出的海馬舞,先后赴縣、州、省演出獲得佳績。 目前,普安“彝族海馬舞”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人祖先的海馬精神 說起海馬舞的起源,吳興進如數家珍。相傳,三國時期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在江邊激戰,寡不敵眾無路可走時,突然看見江面上漂浮著竹馬形狀的一群群異物,于是命令士兵下水,借助這些竹馬避開了劫難,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而在彝族人的傳說里,東漢末年之前的歷位蠻王都有生啖活人的習慣,唯獨孟獲愛護百姓,且足智多謀,被彝族人視為英雄。海馬舞是他生前自創的一套舞蹈,最初名為馬舞,但由于彝族對自然界的水有著強烈的崇拜,遂將“馬舞”改稱為“海馬舞”。 為紀念孟獲,在慶典節日或祭祀活動中,彝族同胞們都要跳海馬舞。 流傳至今的海馬舞已有2000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謝、柳、車、毛等姓氏彝族從云南遷到普安,海馬舞也就隨之傳入,現主要流傳于普安縣地瓜鎮格拱、三板橋鎮梅子井等彝族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