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舞蹈是聯系較為緊密的兩種藝術形式。尤其在中國傳統古典藝術中,兩者更是溶為一體。如《大武》(周)、《泰五破陣樂》(唐)、《霓裳羽衣曲》(唐)、《綠腰》(唐)等等樂舞,都在音樂和舞蹈兩個領域同時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中國的民間歌舞至今也是一種綜合性的載歌舞的形式出現。另外,外國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的例子也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如《天鵝湖》、《波菜羅》、《春之祭》等等。 根據課程設置,舞蹈專業音樂課程分為四個學期進行,每學期十八周,每周四學時,課程分為 ① 樂理 / 視唱練耳、 ② 曲式與作品分析、 ③ 中外作品欣賞 / 音樂文化簡史三部分。其中 ①② 的授課時間分別各為一學期; ③ 的授課時間為兩學期。 教學目的、內容與方法: 一、概述 通過對 ① 樂理 / 視唱練耳, ② 曲式與作品分析 ③ 中外作品欣賞 / 音樂文化簡史三部分音樂課程的學習,使舞蹈專業的學生在音樂上既受到有關專業技巧的基礎訓練(以 ①② 為主)又得以在知識理論及審美情趣上有所提高,對古今中外不同風格、流派的音樂有較全面的感受與把握。從而使學生在舞蹈—音樂上有全面發展。 二、具體課程情況 ① 樂理 / 視唱練耳(第一學期) 樂理教材以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為主,輔之以一定數量的習題及視唱練耳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全面掌握五線譜、基本解決“樂理”所要求的“音”、“音程”、“和弦”、“轉調”、“節奏”、“節拍”、“記譜法”等問題。視雖唱練耳訓練中在明確單音的基礎上基本解決音程,同時突出各種節奏訓練。本學期樂理(含習題課)和視唱練耳分別為二十八節,共計五十六節。 ② 曲式與作品分析(第二學期) 教材以吳祖強所著《曲式與作品分析》為主,輔之以 定數量的練習。主要是讓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在“樂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樂曲整體的把握,根據舞蹈專業的情況,授課主要以“單二”、“單三”、“復二”、“復三”、“回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為主。本課程設計課時(含習題課)為七十一節。 ③ 中外作品欣賞 / 音樂文化簡史(第三、四學期) 該課程以音樂史為主線,在欣賞過程中突出其文化背景,使學生對不同風格時期的音樂在不同時代環境中的形成、狀態、地位有一個全面的、主體的感受與認識 ,同時民盡可能的將各個時期的音樂現象與其它藝術門類進行比較,借以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本課程設計課時(含欣賞時間)為一百四十四節。 其中中國音樂分為: 清樂時代(以兩漢、兩晉為主),燕樂時代(以唐、宋為主),戲曲時代(以元、明、清為主),民族民間音樂, 20 世紀(以清末—當代)。 西方音樂分為:古典時期(含巴羅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時期, 20 世紀現代音樂,當代西方流行音樂(含搖滾音樂、音樂劇音樂)。 附:中外作品欣賞曲目 中國部分 一、傳統民族器樂 ① 管弦樂器: 《喜相逢》、《鷓鴣飛》、《蘇武牧羊》、《篤》、《柳葉青》、《陽關三疊》、《江河水》、《小開門》、《百鳥朝鳳》、《一枝花》、《漁歌》、《五子開門》、《夜深沉》、《大起板》、《二泉映月》、《聽松》、《良宵》、《空山鳥語》、《漢宮秋月》、《病中吟》 ② 彈拔樂器: 《漁舟唱晚》、《梅花三弄》、《廣陵散》、《高山流水》、《香山射鼓》、《醉漁唱晚》、《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陽春白雪》、《平沙落雁》、《漢江韻》、《龍船》 ③ 合奏曲: 《寸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將軍令》、《滿庭芳》、《下西風》、《花好月圓》、《紫竹調》、《步步高》、《平湖秋月》、《行街》、《彩云追月》、《翠湖春曉》、《滿江紅》、《大得勝》、《鬧臺》 ④ 宗教音樂: 道教音樂(選)、佛教音樂(選) ⑤ 少數民族音樂(選): “納西古樂”、“蒙古族民歌”、“藏族民歌”、“維吾爾族木卡姆”、“彝族歌舞”、“羌族民歌”、“黎族民歌”、“瑤族民歌”、“普米族民歌”等 ⑥ 戲曲音樂:(備派代表性選段) 京劇《我本是臥龍岡散淡的人》(自“空城計”) 越劇《十八相送》(自“梁山伯與祝英臺”) 昆劇《原來姹紫嫣紅開遍》(自“牡丹亭”)等 ⑦ 曲藝音樂 京韻大鼓《大西箱》、《林沖發配》 蘇州彈詞《貍貓換太子》、《杜十娘》 四川清音《昭君出塞》、《尼姑下山》 二人轉《洪月娥做夢》 四川揚琴《秋江》 二、現當代音樂 洗星海:《黃河大合唱》 任 光《漁光曲》 聶 耳:《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 麥 新:《大刀進行曲》 馬 可:《南泥灣》 馬思聰:《思鄉曲》(自“綏遠組曲”) 賀綠汀:《牧童短笛》、《游擊隊歌》 丁善德:《長征》 江文也:《臺灣舞曲》、《汩羅沉流》 李煥之:《春節組曲》 羅忠容:《第一交響曲》 王西麟:《第三交響曲》 黃虎威:《巴蜀之畫》 朱踐耳:交響音詩《納西一奇》 許常惠:《嫦娥奔月》 陳其鋼:《水調歌頭——為蘇東坡同名詩而作》 何占豪、陳鋼:《梁山伯與祝英臺》 金 湘:歌劇《原野》 朱舟、俞抒、高為杰:《蜀宮夜宴》 郭文景:《川崖懸葬——為兩架鋼琴與交響樂隊而作》 《社火——為十一位演奏家而作》 何訓田:《天籟——為七位演奏家而作》 瞿小松:《 MONG DONG 》《第一交響樂——獻給 1986 年我的朋友們》 譚 盾:《風、雅、頌》《樂隊與三種固定音色的間奏》 外國部分 維瓦爾弟:《四季》 巴 赫:《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選)、《十三首羽管健琴協奏曲》(選)《第一、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雙簧管和小提琴協奏曲》、《四首管弦樂組曲》(選)、《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平均律鋼琴曲集》(選)、《六首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選)、《六首大提琴組曲》(選)、《 b 小調彌撒曲》、《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 享德爾:《皇家焰火音樂》、《水上音樂》、《彌賽亞》 莫扎特: ①交響樂:NO.36(林茨),NO.38(布拉格)、NO.39、NO.40、 NO.41(朱庇特)。 ②管弦樂:《G大調弦樂小夜曲》、《安魂曲》、《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選)、《二十五首鋼琴協奏曲》(選) ③歌劇(片斷) 《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弄臣》 海頓: ①交響樂:NO.45(告別)、NO.92(牛津)、NO.94(驚愕) ②管弦樂:《第一、第二大提琴協奏曲》、《84首弦樂四重奏》(選) 貝多芬: ①交響樂:NO.3(英雄)、NO.5(命運)、NO.6(田園)、NO.7、 NO.9(合唱)。 ②管弦樂:《愛格蒙特》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③合唱:《D大調莊嚴彌撒》。 ④鋼琴曲(選):《悲愴》、《田園》、《月光》、《熱情》、《暴風雨》等。 韋伯:管弦樂 /鋼琴《邀舞》 羅西尼:歌劇《塞爾維亞理發師》(片斷)、序曲《威廉·退爾》。 舒伯特: ①藝術歌曲(選) 《野玫瑰》、《鱒魚》、《魔王》、《圣母頌》、《搖籃曲》、《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紫羅蘭》、《死神與少女》等。 ②交響樂:NO.8(未完成);NO.9(偉大) 柏遼茲: ①交響樂《幻想交響曲》 ②管弦樂《羅馬狂歡節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哈羅爾德在意大利》 門德爾松: ①交響樂《意大利交響曲》 ②管弦樂《仲夏夜之夢》《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鋼琴曲集(選)、《波洛乃茲》 OP.41 NO.1、《夜曲》OP.9 NO.2、《圓舞曲》OP16、《瑪祖卡》OP.56 NO.2等。 舒曼: ①藝術歌曲:藝術歌曲(選)《婦女的愛情與生活》等。 ②鋼琴曲:《兒童情景》、《狂歡節》《a小調鋼琴協奏曲》 ③交響樂:《B大調第一交響曲》(春) 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梅菲斯特圓舞曲》、“交響詩”(選):《前奏曲》、《馬捷帕》等;《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旅游歲月》(選)、《士五首匈牙利狂想曲》(選) 威爾弟:歌劇片斷《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祭曲之袍》(自“納布科”);《女人善變》(自“弄臣”);《鐵砧合唱》(自“游吟詩人”);《祝酒歌》(自“茶花女”);《凱旋進行曲》、《榮耀歸于埃及》(自“阿依達”);《焰火歡騰》(自“奧賽羅)。 瓦格納:歌劇片斷與序曲《劉格菲爾德牧歌》、《羅恩格林序曲》、《眾神的黃昏》、《唐豪瑟序曲》、《女武神》、《特里斯埋與伊索爾德》、《紐約堡的名歌手》、《帕西法爾》 弗蘭克:《 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斯美塔那:《伏爾塔瓦河》(自“我的祖國”) 約翰·斯特勞斯:圓舞曲集(選)《藍色多淄河》、《皇帝圓舞曲》等。 波兒卡(選):管弦樂合唱《波羅維茨人的舞蹈》(自“伊戈爾王子”);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勃拉姆斯: ①交響樂:《第二交響曲》 ②管弦樂:《學院節日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③合唱《德意志安魂曲》 圣一桑:交響詩《死之舞》、《動物狂歡節》組曲 比才:《阿萊城姑娘》組曲 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莫索爾斯基:管弦樂 /鋼琴《圖畫展覽會》、交響詩《荒山之夜》 紫科夫斯基: ①交響樂《第六交響曲》(悲愴)②管弦樂《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③舞劇《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 薩拉薩特:《卡門幻想曲》、《吉普賽之歌》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新大陸)、《斯拉夫舞曲》(選) 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 NO.1、NO.2。 埃爾加:《威風堂堂進行曲》、管弦樂《謎語變奏曲》 普契尼:歌劇片斷《冰涼的小手》、《我的名字小咪咪》、《哦!美麗的少女》、《噢!咪咪!你不再回來》、《親愛的咪咪》(自“波西米亞人”)、《今夜星光燦爛》、《為藝術、為愛情》(自“托斯卡”);《晴朗的一天》(自“蝴蝶夫人”);《今夜無人能眼》(自“圖蘭多特)。 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 巴勒:交響性聲樂套曲《大地之歌》 德彪西:《牧神午后》、《大海》、鋼琴曲集(選)《月光》、《歡樂島》等,《 g小調弦樂四重奏》 馬斯卡尼:歌劇《鄉材騎士》序曲 馬斯內:歌劇《熙德》組曲 萊昂卡瓦羅:歌劇片斷《粉墨登場》(自“丑角”) 理查·施特帶斯: ①管弦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堂吉訶德》、交響詩《英雄生涯》 ②歌劇《莎樂美》、《玫瑰騎士》 西貝柳斯:《芬蘭頌》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交響詩《死之島》 斯克里亞賓:交響詩《普羅米修斯“火之詩”》 艾夫斯:《新英格蘭的三處地方》 拉威爾:舞劇《達芬尼斯與克魯羅亞》 NO.2、《波萊羅》、《西班牙狂想曲》、《丑角晨歌》、《鵝媽媽》、《茨岡》 科達伊:《馬洛斯賽特舞曲》、《加蘭特舞曲》 德·法雅:芭蕾劇《愛情與巫術》、《三角帽》、鋼琴與樂隊《西班牙花園之夜》 斯特拉文斯基:舞劇《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阿波羅》 巴托克:《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 貝爾格:歌劇片斷《璐璐》、《沃采克》 普羅科菲耶夫: ①交響樂《第一交響曲》(古典)、《第五交響曲》 ②管弦樂《彼得與狼》 ③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 肖斯塔科維奇:舞劇《清澈的溪流》、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夫人》、《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奧涅格:管弦音畫《 1923年的“太平洋”231號》 興德米特:交響曲《畫家巴蒂斯》 格什文:《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格羅菲:《大峽谷》 巴伯:《弦樂柔板》、芭蕾舞劇《美迪亞》 科普蘭:芭蕾組曲《阿帕拉契亞之春》、《牧區競技》、《比利小子》 米約:芭蕾舞劇《創世紀》 梅西安:管弦樂《耶穌升天》、交響曲《圖朗加利拉》 布里頓:《布里奇主題變奏曲》、《戰爭安魂曲》、歌劇《彼得·格里姆斯》 杰羅姆·柯恩:《老人河》(自音樂劇“演出船”) 約翰·凱奇:《變化的音樂》、《芬塔娜混成曲》 伊福部昭:《日本狂想曲》 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區故事》組曲 布萊希特:音樂劇《三毛錢歌劇》組曲 貝里奧:《午后的祈禱》、《主題“喬伊斯贊”》 斯托克豪森:《片刻》、《接觸》、《轉折》、《麥克風之聲》 彭德雷茨基:《廣島受難者挽歌》 勞埃得·韋伯:《記憶》(自音樂劇“貓”)、《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自“艾薇塔”)、《音樂之夜》(自“歌劇院幽靈) 克勞德一米歇爾·勛伯格:《我作了一個夢》、《我是誰》、《到我這兒來》、《這房子的主人》、《我獨自一人》、《一場小雨》、《帶他回家》、《空空的桌子空椅子》、《像否聽見人民的歌聲》(自音樂劇“悲慘世界”);《世上最后一夜》、《我愿為你獻出生命》、《美國夢》(自音樂劇“西貢小姐”) 理查德·羅杰斯:《我們跳個舞》、《在陰影中我們產吻》(自音樂劇“國王與我”) 高特·麥可德莫特:《寶瓶座》、《去了那里,你什么東西也沒有》、《我相信愛情》、《容易變得鐵石心腸》、《肉體的失敗》(自搖滾音樂劇“長發”)
一、課程設計: 舞蹈專業音樂課程分為四個學期進行,共計兩年完成。其中,第一學期課程為“音樂理論基礎”和“視唱練耳”兩門,第二學期課程為“音樂概論與作品分析基礎”和“視唱練耳”兩門。每周均為四課時,即“音樂理論基礎”和“視唱練耳”或“音樂概論與作品分析基礎”和“視唱練耳”各兩課時;第三學期課程為“西方音樂文化賞析”,第四學期課程為“東方音樂文化賞析”,每周均為三課時。 二、教學目的: 通過對“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音樂概論與作品分析基礎”、“西方音樂文化賞析”、“東方音樂文化賞析”五門課程的學習,使舞蹈專業學生能夠在音樂課程上既受到專業技術的基礎訓練(如“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及“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又得以在音樂史下論及音樂審美上受到專業熏陶,從而為舞蹈專業學生在今后的音樂劇發展方向打下較扎實和較全面的專業基礎。 三、教學內容與方法: 1、“音樂理論基礎”:該課程主要使學生能夠掌握五線譜,基本解決該課程所規定基礎知識,其中以“節奏”、“節拍”、“記譜法”等和舞蹈專業相關知識為主。教學中主要以課堂講解、提問、課堂、課外練習等方法為主,所用教材聚合物根據舞蹈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而編寫的教案外,另參考有關音樂、師范院校教材,如中央音樂學院李重光所編《音樂理論基礎》、西南師范大學賈方爵所編《基本樂理》等。 2、“視雖練耳”:該課程主要以“視唱”為主,輔以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