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張曉潔),搜集于網絡,為需求舞蹈論文的舞者朋友們提供學習參考,請您在閱讀本文時尊重作者版權。 伴隨二十一世紀的到來,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對精神文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對我們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進行全面素質教育。但是,由于歷史發展和傳承的原因,很多民間舞蹈教學課堂依然是“填鴨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以及為藝術設立標準的“一言堂”。例如,凡是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與老師不一致的觀點和看法便是錯的,標準過于僵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始終在被動模仿和接受,時刻被“標準”的尺子衡量著。這種局面是新時代所提倡的現代教育所不愿意看到的。針對這種情況,舞蹈界內出現許多不同的意見――當前舞蹈教育的模式到底正確與否?當前舞蹈教育到底應該如何進行?有的觀點認為,既然要搞素質教育,就不能讓學生死學,專業學生亦如此,應該打破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打破教師完全主宰教學課堂的局面,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藝術個性和特點;也有的觀點認為,舞蹈教育就應該把人體訓練成適合舞蹈的肢體,能稱得上是“能舞蹈”的人體,必須有一定的標準和要求,為了達到該“標準”,必須在課堂上進行統一學習,采取克隆式的統一標準,老師傳授,學生學習,一板一眼地按現有模式進行下去。 筆者認為,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統一化、標準化的舞蹈教學模式非常值得注意,由此產生以下三點思考。 一、標準決定民間舞蹈生命的“根性”風格 所謂民間舞的“根性”風格,不能狹隘定義為某一個特定的動作或動律、一種外部身體姿態或是某一種單純的節奏處理。從某一民族民間舞蹈最基本的動律到由其產生的動作質感,再到該民族民間舞蹈的整體風格特征,只要能從最根本上體現一個民族的特有氣質、折射其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都應該進行統一標準的學習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握該種民間舞蹈。 民間舞課堂教學是現實生活中的民間舞蹈同舞臺上呈現的舞蹈作品之間的媒介,它是一個承上啟下、具有銜接作用的中間環節。通過舞蹈工作者對民間舞蹈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加工成為可以在教學課堂上使用的教材。舞蹈教學內容通常按照“訓練性、科學性、系統性”等原則進行編排,從單一基礎訓練循序漸進至風格性組合訓練,最后發展為表演性組合訓練。從某種程度而言,單一訓練必須有嚴格的標準。 以藏族舞蹈的屈伸動律為例,由于節奏較為方整、均勻,其動作要求是:雙膝屈伸連綿不斷,伸直但不僵硬,松弛但不松懈。這一動律貫穿藏族舞蹈始終,無論是原地動作,或是拖步前進,都要有連綿不斷的屈伸。屈伸是藏族舞蹈的最基本要素,是學習的基礎,不能準確掌握屈伸動律,對藏族舞蹈的把握亦不能恰到好處。只有掌握那種連綿不斷、端莊、沉穩而又謙和的屈伸感覺,才能真正體味到藏民族在艱苦自然環境下韌忍的性格、對藏傳佛教虔誠的心態、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強烈愿望。再以維族舞蹈為例,其樂曲中特有的節奏類型,使舞蹈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熱情、樂觀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味”。獨特的帶有附點的節奏類型產生膝部連續的微顫,伴隨節奏的感覺,動作總是出現“強拍弱處理,弱拍強處理”的情況,再配合昂首挺胸、立腰垂肩的上身姿態,維吾爾民族瀟灑、風趣、詼諧、幽默的民族性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即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再如朝鮮族舞蹈,它異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含”體態、“垂”目光、“靜”心態以及自始至終貫穿舞蹈的最核心的要素――“深”呼吸,都必須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學習與強化。 筆者認為,民間舞教學的依據實質上是對舞蹈動律――動作質感――舞蹈風格的把握,而不應僅以僵化的、停留于表層的外部動作形態為標準。學生通過學習把握一種舞蹈的“根性”風格和韻味,所跳的舞蹈才真正有民族的“味道”,而不至于出現“此舞蹈”非“彼舞蹈”的情況,從根本上保證舞蹈風格的純正性和民族屬性的純潔性。 二、給予學生適當的表現空間,充分發展其藝術個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眾多民族地區存在多民族雜居的情況,民族之間在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必然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會出現同一民族的舞蹈在不同地區跳法不同的情況,我們不能只認同西藏地區的藏族舞蹈,而否認四川、云南地區存在的風格略有不同的藏族舞蹈。產生于廣闊天地間的民間舞蹈文化本身就存在差異,又怎能苛求學生在民間舞蹈課堂中的表現千篇一律呢?其次,就學生而言,他們由于生活環境、教育背景、成長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及自身所具備的舞蹈方面的感悟能力存在差異,對舞蹈感覺的把握自然是不相同的?!笆澜缟蠑盗咳绱司薮蟮臉淙~都沒有兩片是完全一樣的”,更何況生來便具有豐富情感的人和有著無窮想象力與表現力的肢體動作。再次,我們的舞蹈教育不是工廠的流水線,要生產出從內在質地到外在規格都完全相同的產品,我們的舞蹈教育培養的是有情感、有思想、有藝術個性、有創新思維的舞蹈藝術人才。意在開發身體軟開度、柔韌性等諸多條件的基訓課,承擔著訓練肢體的任務,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的身體達到一定的條件,為舞蹈的學習奠定肢體方面的基礎,這種學習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和嚴格的標準,但民間舞蹈風格的演繹就應該豐富而多樣。因此在我們的民間舞教學課堂中,應當給予學生適當的表現空間,使他們對自己所理解和感悟的民間舞蹈進行自我的發揮。 |